注册
广告位

那年十一,桂香漫过大三的窗​

栏目:杂谈日期:浏览:105

九月的最后一节课结束时,窗外的玉兰花还剩最后一朵白,却已被风揉进了桂花的甜香里。我们抱着刚打印好的实验报告往宿舍走,梧桐叶在脚下碾出细碎的声响,阿栀突然停住脚步,指着公告栏上的国庆放假通知笑:“要不,咱们去后山露营吧?”​

那时我们都大三,专业课像涨潮的海,刚结束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指尖还留着机油的味道,又要赶在假期前把电路原理的课程设计初稿交上去。宿舍里的台灯总亮到后半夜,草稿纸上画满了交错的电路图,保温杯里的枸杞菊花换了一轮又一轮。可当阿栀说出 “露营” 两个字时,所有人眼里的疲惫都像被风吹散的雾 —— 好像再繁重的学业,也抵不过一场说走就走的山野之行。​

十月一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背着塞满零食和帐篷的背包往后山走。露水打湿了帆布鞋,草叶上的蚂蚱蹦到裤脚,远处的教学楼还浸在淡蓝色的晨雾里,平时总觉得冗长的上坡路,那天却走得格外轻快。阿栀带了她妈妈做的桂花糕,用油纸包着,咬一口满是清甜;老周扛着借来的相机,非要给我们拍 “与朝阳同行” 的照片,结果镜头里全是我们笑得变形的脸。​

找到那块被溪水环绕的空地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们七手八脚地搭帐篷,说明书被风刮得乱飞,好不容易把支架撑起来,却发现顶布装反了。后来还是隔壁班的学长路过,笑着帮我们重新固定 —— 他说他每年十一都来这里,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像候鸟一样来此停留,又带着山野的气息回到课堂。​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我们躺在野餐垫上聊天。阿栀说她想考研,去南方一座有海的城市;老周摆弄着相机,说毕业后要去做纪录片,记录那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我咬着橘子,看着远处的云朵慢慢飘,突然觉得大三像这山间的风,既有课业的沉重,又藏着青春特有的轻盈。我们聊起刚入学时的笨拙,聊起第一次实验失败时的沮丧,聊起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可风里的桂香太甜,让所有的担忧都变得柔软。​

傍晚时,我们生起篝火,烤着棉花糖。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老周用相机拍下这一幕,快门声在寂静的山里格外清晰。阿栀唱起了校园民谣,我们跟着轻轻和,歌声混着溪水声、虫鸣声,成了那年十一最难忘的旋律。夜深时,我们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的风声,聊着天慢慢睡着,梦里都是桂花的甜香。​

如今再想起那年十一,记忆里的细节或许有些模糊,可那山间的风、篝火的暖、桂香的甜,还有我们眼里的光,却始终清晰。后来我们各自走上不同的路,阿栀真的去了有海的城市读研,老周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我也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努力前行。可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我总会想起大三那年的十一,想起我们在山间露营的日子 —— 那是青春里一段温柔的时光,像一颗裹着糖衣的糖,藏在记忆深处,每当想起,都觉得心里甜甜的。​

关键词: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