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同心、惠农、彭阳和中宁等地埋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俗称“龙骨”。
宁夏的“龙骨”,是保存在不同地层中重要的历史“档案”,也是生物进化的可靠证据,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医学价值。特别是同心的古生物化石,近年发现的属种之多,埋藏之丰富,在国内享有盛誉。
“龙骨”,顾名思义,似乎应是“龙”的骨头,但事实并非如此。
“龙”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几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崇拜的一种“图腾”。
从河南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用蚌壳镶嵌在大地上的龙形图案来看,最初的“龙”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是一条长了四条腿的蛇而已。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人们陆续把雄驼的头、雄鹿的角、雄牛的眼、雄鹰的爪、雄狮的尾移到了原始龙的身上,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威猛神武的龙的形象,从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牛首山的浆鳞鱼化石生活在距今约4~3.5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而“龙骨”所属的各种动物则生活在距今1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的中新世。
1952年就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相邻的同心县发现了,但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研发掘。
同心发现古哺乳动物化石群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第三纪中中新世,距今大约1200万年。从发现的大象、三趾马和羚羊等哺乳动物看,已鉴定出22属、32种。
据专家推测分析在1200万年前,同心并非今天这样林木稀少,水源奇缺,而是气候温暖,环境优美,水草丰茂,非常适宜各种动物的生息、繁衍。
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学考察队在古生物专家关键教授的带领下,首次进入了同心县,他们在纪家窑山乡“龙骨沟”等处,亲自主持进行了科考挖掘,出土了大量的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截止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周明镇、甄朔南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邱占祥、陈冠芳、贾航、叶捷等专家,连续7年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基本弄清了这些动物化石种类,共有25种,被鉴定命名的食草类动物有同心铲齿象、托氏铲齿象、同心板齿象、银南嵌齿象、乳齿象、同心坐齿犀、邱氏华清犀、无角犀、矮角犀、蓝田库斑猪、利齿猪、皇冠鹿、三趾马、长臂猿、羚羊、跳兔等,食肉类动物有半犬、戈壁龙、广河猫、瓜兽等。
中宁发现的大象有些特别,两根象牙不像现代的大象牙又粗又长,它的下颌上带有一块匙形铲骨板,边缘带锯齿状,因此被单独命名为“中宁锯铲齿象”,其它动物的种类与同心发现的种类基本相同。
2005年,在灵武发现并发掘出土了一批恐龙化石,其中的一条龙是目前发现的新属种,被命名为“灵武龙”,其身躯高大程度排名在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中宁与灵武相距不远,地层下也应该埋有恐龙化石,只不过目前还未被发现而已。但中宁的“龙骨”绝对不是恐龙化石,因为中宁“龙骨”根据所埋藏的地质层面断代并经同位素和热释光等科学方法测定,距今只有1200万年的历史,两者相距5000多万年,根本不能与恐龙化石相提并论。
那么,中宁“龙骨”究竟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化石呢?
1987年,中宁县白马乡彰恩村的南山边子一处“龙骨”挖掘点,这里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较大的空旷山谷地面上,分布着近百座竖井式深洞。洞口直径一般为一米五左右,越往下直径越大,洞口周围堆满了挖出来的红色黏土和黄沙土,像一个个坟丘林立在谷中。
挖掘者都有很丰富的经验,知道在什么山形下什么谷地中埋有“龙骨”,便有选择地向下挖洞,只要挖过红色粘土层到了黄沙层面上,就到了“龙骨”的埋藏层,然后再向四周横向探挖,便能挖到“龙骨”,几乎洞洞不空。因为“龙骨”已变成了化石,分量很重,一洞能挖出几百斤,能卖不少钱,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不惜冒生命危险前去挖掘。
农民挖出的“龙骨”是论斤出售的,因此他们根本不考虑其形状的完整性,加上埋藏年限较短,石化程度不太高,很容易破碎,因此,他们为了取运方便,把整块的也敲碎了,出土的龙骨都是小碎块,没有一件是整体的,根本无法辨认是什么动物的遗骨化石,只有牙齿较完整,从牙齿来看,大小不一,有的比人牙略大,有的如马牙,最大的牙齿臼有碗底那么大,可以想象此种动物的头该有多么大,进而推测它的身躯又有多么庞大啊。
为了搞清“龙骨”究竟是何种动物的化石,文物管理所委托一位相熟的挖掘者老曾,想办法给弄出一个完整的龙头骨来。答应给他出双倍的价钱收购。一个多月后,老曾果然给文物管理所送来了一个硕大“龙头”的一小部分——动物的上颌骨化石,牙床很长,从门齿到腮齿有近一米长,两排牙齿排列整齐,臼齿很大,直径达一寸多,更令人欣喜的是,颌骨上带有两根完整的半米多长的象牙和一部分铲板骨化石,总重量达100多斤。
老曾说,这种“龙”头非常巨大,根本无法完整取出,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出了这么一块有形状的上牙颌骨。尽管如此,有了两根象牙,那就完全可以认定,这是一种大象的头骨化石。
“龙骨”化石早在那么,这些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文物管理所人员又查阅了大量的地质资料。
早在1200万年前,在中宁、同心以及固原一带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少雨,而是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水草丰美、湖泊荡漾的另一种景象。当时这些内陆盆地,从地质构造上看,应属陇西旋卷的构造体系清水河——香山旋回褶皱带的一部分,东依牛首山,西靠香山,南北走向,数百里盆地,一片青山绿水,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丛生,湖中游鱼成群,空中百鸟飞翔,大象、犀牛等各种食草类动物就在这样的一个良好环境中生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当各种食草动物游哉乐哉于草原森林啃食植物的时候,各种食肉动物便以它们为食物。留下的骨头便散落在坡地或山沟之中,那些大型食草动物如大象、犀牛以及食肉类动物天敌虽少,但却无法抗御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遗骨也四处可见。每遇暴雨山洪,这些骨头便和着泥沙,被冲入湖泊中,沉入湖底,很快便被泥沙掩埋。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地表抬升,湖泊变成了陆地或山丘,深深埋入地下的各种动物骨骼由于与空气隔绝,又经过漫长的、一系列的化学作用和地质变化,骨头越来越硬,逐渐石化,从而变成了化石。
至此,中宁“龙骨”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中宁龙骨" 的评论 (0)